切入技術書籍寫作的三個角度


iThome 網站首載:切入技術書籍寫作的三個角度

身為技術專家,想必要學有專精,才有能力將知識、經驗與想法化為文字,成為實體書本而分享於大眾。這樣的人,理應獲得尊重或實質的金錢報酬。實際上出版中文技術書籍,無論是寫或譯,少有作者獲得對等的回報。現況已然形成,短期無法改變,然而中文技術書籍若不再有技術為文者投入,誠然不是好事,畢竟針對本地實際需求出版中文技術書籍仍有必要。技術專家若想切入書籍,但又不想僅淪為佛心事業,或可從本文中的三個角度思考與經營。

技術書籍過往與現況

中文技術書籍市場約在2000年初達到頂峰,各式入門技術書籍彷若傾巢而出,隨便一間規模中等書店或3C賣場,都可擺上整牆的電腦書籍,然而不少爛書充斥其中,使得讀者信心漸失,在入門市場飽和及網路泡沫之後,中文技術書籍市場迅速萎縮,榮景不再。

現今來說,版稅相較於寫書付出的心力時間而言已不成比例。不少中高階技術者存留著2000年初爛書充斥的印象,形成對中文技術書籍普遍性地不支持,出版社對中高階書籍經營因而日趨保守,轉而汲汲營營與學校課程相關的教科書,或與求職有關的入門、證照、範例等書籍。若有作者想要從事中高階書籍,若非遇到出版社遲疑不決,就是出版後乏人問津,最後落得短命絕版收場。

隨意將「電腦書」與「作者」、「甘苦談」、「佛心」等關鍵字組合在一起,在網路上進行搜尋,就可以找出許多技術書籍作者的抱怨文、碎碎唸或五四三。版稅收入與付出時間心力不成比例是個原因。現今可以在市場下存活下來的技術書籍,多半與教科書、入門、求職、證照或範例有關,加以入門者多半存有速成、燥進心態,技術作者往往不受到尊重,被要求提供投影片、試卷、題庫系統,唐突來信中要求解作業或附上整個專案要求解臭蟲,入門者抱怨範例過深,進階者放炮內容過淺等。若尚有作者想投入技術書籍,似乎只能存著佛心,不僅要接受微薄版稅,面對各式要求與批評時,還真得只能接受他、放下他...

在現況下,僅是抱怨無濟於事,相信仍有不少技術專家曾動心起念,想要完成一本技術書籍,除了懷抱佛心之外,或許還可懷抱以下幾個想法...

寫書可從寫作開始

「您好,我想寫書!」的標題偶爾會出現在信箱中,多半是詢問寫書如何下手、出版社狀況、版稅如何計算等。通常我的回信內容不會直接回應這些問題,而會問到「為何想寫?」、「何時寫?」、「有無寫作經驗?」因為經驗上看到的,初次想投入寫書者,沒幾個能真正完稿。在沒有一定寫作頻率、缺少寫作經驗下,時間拖得過長,熱情早已燃盡,最後常迫於出版社編輯苦苦追殺而早早結尾。

通常我會建議從寫作而不是寫書開始。若要認真寫書,本身絕對是個煎熬,開始時要分章、節就不容易,長達數月甚至一年以上的資料蒐集、範例設計、文字堆砌過程,即便是以寫書為職的作者,也是件辛苦之事,更何況是平時有正職而將寫書作副業的人。想寫書要先有寫作習慣,否則驟然面對數百頁的規模,絕對是種可怕的壓力。

由於各式寫作平台的興趣,現在技術專家多半有寫作經驗,無論是部落格、微網誌甚至是社群中的問題回應,都算是種寫作的形式。寫作一篇技術文件通常比較輕鬆,這是建議從寫作出發的原因,不過若以出版書籍為目標,必須提高一個層次,也就是有主題性地進行寫作,而不是想到漫無目的地寫作。以部落格形式寫作為例,可以將書籍內容分為數個類別主題,平時對某類別主題有興緻或心得時,就寫作一篇文件歸於該類別中,相較於一開始寫出整本書的苦悶,如此逐篇累積但有主題性地寫作,不但有趣且可維持寫作的頻率與熱情。

最重要的是,寫作內容必須是公開、可隨時間自動散播。如此讓他人有機會來審閱你的文件,提出回應或糾正,建議內容或引發更多的寫作題材,因而豐富整體內容。你可以藉此測試市場,知道寫作主題在市場上的反應,知道在這主題下大家關心哪些內容。可以統計點閱率、連線來源等資訊的工具很重要,你可以從中瞭解真正的讀者群在哪,而不致於孤芳自嘗,更實質地,在面對出版社詢問市場在哪、讀者有哪些時,不用憑空劃大餅。

讓寫書到出書過程成為廣義出版

作者既然不想只懷抱著佛心寫書,那麼出版社也沒道理只經營佛心事業。想將作品由出版社出版,出版社基本上就有成本問題,像是最基本的排版、印刷、裝訂就得先付出成本。自然地,當作者提出主題或甚至拿著成品找出版社時,出版社自然就得評估或問你市場何在。如果沒辦法評估出市場在哪,那出版社只能先接受那些低階技術書作者,畢竟就算只放在書架,隨機等待看得順眼的入門讀者,依舊可保有一定的銷售量。

之所以要從寫作開始,是因為你已經等同於在進行出版的動作。中高階技術書籍並非沒有市場,而是沒有凝聚起來,由於寫作的內容是公開的,實際上已經在凝聚讀者群,想要看得到讀者群,就必須先讓讀者看得到作者、看得到你的想法、經驗與整理,而這不正是出版的目的之一?正如中文維基百科上對出版的說明:「出版或發表是指將作品通過任何方式公之於眾的一種行為。」

自己的書籍市場可由自己擴展,對於中高階技術書籍尤其如此。只要你開始寫作,就有資料進行出版,只要它是公開資料,搜尋引擎會自動為你作散佈。不過這還不夠,善加利用各種平台,主動地經營專頁、微網誌,參與社團或社群,像是在解答社群成員問題時,將之引導至你的文件資料,不僅可避免重複性的資訊張貼,亦有助於讀者獲得更進階或更詳細的資訊。可讓寫書到出書的過程本身成為廣義的出版,讓讀者看得到你,你就看得到讀者群。

收入可不只看版稅

將出書轉換為出版,讀者就看得到你,賺到了名聲是不錯,若想實際又獲得收入呢?大家都可看得到資料了,還會花錢購書嗎?多年的經驗告訴我,開放文件並不會有這些問題!如果你凝聚的讀者群夠大,獲得實際對等的版稅收入比較不成問題,如果不是呢?只要你有讀者群,從現今各種微出版平台獲得收入是個可嘗試的機會。透過廣告也會是個方式,只是效益相對來說會滯後許多,通常會在持續經營讀者群一、兩年或甚至多年之後才看得到成果,然而成果一但出現,效益就會持續,中高階書籍若不足以構成實體書出版,這就會是個可獲得實質收益的方式。

看待書籍出版的收入,亦可不僅僅是版稅或廣告。若能長期經營讀者群,因而獲得讀者們的能見度與信任感,就可帶來各種形式的收益機會。即便是最基本形式的講座與課程,往往帶來的收入,也會比版稅本身來得實際,與付出的時間心力相比,也比較對等。由於可面對面接觸到讀者的回饋,這是個可重複利用與改進出版品的過程,甚至獲得新主題的構想。在既有的讀者群或合作基礎下,新的構想又會帶來不同形式的合作機會。

更重要地,若能啟動良性循環,讓中文技術書籍有更多專家投入,料可增加廣大讀者信心,或許哪天中文技術書籍市場,單就版稅收入而言,可不再只能懷抱著佛心,而可以是吸引技術專家投入的一門專門工作。